群益介绍
- 王智 主任 北京市工商大学; 法学学士 王智律师曾在某大型国有企业做管理工作,长期从事法学研究,现专职从事经济、民事、及刑事案件的诉讼、仲裁工作。法学理论功底扎实。司法实践经验丰富,以刑法、劳动法、公司法、合同法、婚姻法、房地产法为主要研究方向,以刑事案件、合同... ...【详细介绍】
假专家电话卖假药,上千老者被骗
成立公司,掩人耳目
据承办检察官介绍,此诈骗团伙是典型的组织化犯罪,其内部有着严明制度和明确分工。为掩人耳目,该诈骗集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,先后注册多家公司从事违法犯罪活动。
被告人杜立朋供述,在实行诈骗之初,他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公民健康生理类的信息,并伙同朱富斌共同出资,租赁办公场所,购置办公用品,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招聘了15名话务员。“朱富斌负责在当地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行,我负责进发货、找销售资源、对员工的工资和公司资金进行管理。”杜立朋交代说。按照前期制定的制度和分工,公司每天早上八点上班,朱富斌负责点名、开早会,并由专人监督报告员工出勤情况。早会结束后,话务员开始进行电话销售,并把每单信息填在制式的业务单据上,交由朱富斌审核后发至杜立朋,由杜立朋统一进行打包、填发快递,一件件“专家”“学者”推荐的“特效药”“养生产品”就这样发送到了被害人手中,进而谋取非法利益。
博取信任,骗取钱财
该团伙话务员文化水平偏低,基本没有医学背景。面对不同患者的各种病症,他们却能像“专家”一样,对答如流。原来,为了提高诈骗成功率,团伙成员人手一册“话术”指南。所谓“话术”,就是该团伙提前准备的“对话资料”,包括如何冒充医院的专家给对方打电话,如何把握医疗常识和语态语速的技巧等。“话术”指南明确写有对话步骤,即谎称专家——问诊病情——销售产品。
“话术”指南对场景设计、聊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,对被害人可能提到的问题均有应对方案,每种套路都有上百句的现成台词,每句台词结尾标注应使用的情绪语气,还有如何关爱客户、夸大病情……每名话务员上岗前,都经过了相应的“精密培训”。
“培训期间我们就是反复地熟悉话术,然后和杜立朋模拟通话,应对流畅后就可以打电话进行销售了。”据一涉案话务员交代,他们冒充的都是国内知名医疗机构,这些机构在老年人心目中具有较高权威性。除了产品,还有多种配套服务,比如货到付款,让客户放心购买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话务员博取被害人的信任,轻而易举实施诈骗。
低进高出,利益惊人
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,该团伙推销的38种产品送检后,大多被鉴定为假药或标识标签不符合规定的“三无产品”。为了获取高额利润,该团伙所售产品进价多为几元至几十元不等,而卖出去的价格大多在100元至2000元不等。“我也不在意这些东西的真假,反正吃不坏人,卖的价格高低主要看话务员的口才。”杜立朋交代说。在实施诈骗过程中,该诈骗团伙还在快递包裹中夹带医疗卡、刮奖卡、VIP卡、会员卡、医生照片等物品,并针对经济宽裕的被害人以办理医疗补助、办理会员卡等方式,继续实施诈骗。“会员卡实际上就是一种销售的策略,也就是虚高价格,然后以会员卡的方式对客户打折,让客户认为得到实惠。”通过此种手段,不少老年人都上当受骗。
2017年5月5日,被害人刘某等人向公安机关报案,同年6月,28名犯罪嫌疑人相继被抓获。
据承办检察官分析,此类犯罪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,究其原因:一是老年人知识结构陈旧、信息渠道单一,而涉老诈骗犯罪却日趋专业化、职业化,老年人辨别难度加大;二是部分老年人平日缺少子女关怀,生活方式单一寂寞,对陌生人的嘘寒问暖放松了警惕;三是老年人普遍存在部分老年疾病,急于求医的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;四是老年人对养生颇为注重,成为骗子买卖“健康”的主要市场;五是老年人贪便宜与从众心理较重,容易受价格诱惑、消费返利、会员打折等因素影响,陷入诈骗陷阱。
为此,承办检察官提醒人们,尤其是老年人群体:就医要到正规医疗机构。购买保健品时,要仔细辨别批号,认准“蓝帽子”标记,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书,必要时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真伪。不要听信电话推销的一面之词,买保健品前最好与家人商量,切勿因礼品派送等活动冲动消费。购买保健品时,及时索要发票等凭证,并妥善保管,以便日后维权。(李立峰 奉检宣)

姚雯 漫画
冒充“北京301医院”“同仁堂”等知名医疗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,利用非法购买的个人健康信息,打着提供康复咨询服务的名号,专门诱骗患病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和药品,低进高出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诈骗金额达247万余元,被害人达上千人,涉案人员28人。
经重庆市奉节县检察院提起公诉,近日,法院以诈骗罪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数罪并罚,判处被告人杜立朋有期徒刑十四年,并处罚金12万元;其他20余名被告人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拘役三个月至有期徒刑十年不等刑罚;部分涉案不深的话务人员被适用缓刑。成立公司,掩人耳目
据承办检察官介绍,此诈骗团伙是典型的组织化犯罪,其内部有着严明制度和明确分工。为掩人耳目,该诈骗集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,先后注册多家公司从事违法犯罪活动。
被告人杜立朋供述,在实行诈骗之初,他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公民健康生理类的信息,并伙同朱富斌共同出资,租赁办公场所,购置办公用品,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招聘了15名话务员。“朱富斌负责在当地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行,我负责进发货、找销售资源、对员工的工资和公司资金进行管理。”杜立朋交代说。按照前期制定的制度和分工,公司每天早上八点上班,朱富斌负责点名、开早会,并由专人监督报告员工出勤情况。早会结束后,话务员开始进行电话销售,并把每单信息填在制式的业务单据上,交由朱富斌审核后发至杜立朋,由杜立朋统一进行打包、填发快递,一件件“专家”“学者”推荐的“特效药”“养生产品”就这样发送到了被害人手中,进而谋取非法利益。
博取信任,骗取钱财
该团伙话务员文化水平偏低,基本没有医学背景。面对不同患者的各种病症,他们却能像“专家”一样,对答如流。原来,为了提高诈骗成功率,团伙成员人手一册“话术”指南。所谓“话术”,就是该团伙提前准备的“对话资料”,包括如何冒充医院的专家给对方打电话,如何把握医疗常识和语态语速的技巧等。“话术”指南明确写有对话步骤,即谎称专家——问诊病情——销售产品。
“话术”指南对场景设计、聊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,对被害人可能提到的问题均有应对方案,每种套路都有上百句的现成台词,每句台词结尾标注应使用的情绪语气,还有如何关爱客户、夸大病情……每名话务员上岗前,都经过了相应的“精密培训”。
“培训期间我们就是反复地熟悉话术,然后和杜立朋模拟通话,应对流畅后就可以打电话进行销售了。”据一涉案话务员交代,他们冒充的都是国内知名医疗机构,这些机构在老年人心目中具有较高权威性。除了产品,还有多种配套服务,比如货到付款,让客户放心购买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话务员博取被害人的信任,轻而易举实施诈骗。
低进高出,利益惊人
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,该团伙推销的38种产品送检后,大多被鉴定为假药或标识标签不符合规定的“三无产品”。为了获取高额利润,该团伙所售产品进价多为几元至几十元不等,而卖出去的价格大多在100元至2000元不等。“我也不在意这些东西的真假,反正吃不坏人,卖的价格高低主要看话务员的口才。”杜立朋交代说。在实施诈骗过程中,该诈骗团伙还在快递包裹中夹带医疗卡、刮奖卡、VIP卡、会员卡、医生照片等物品,并针对经济宽裕的被害人以办理医疗补助、办理会员卡等方式,继续实施诈骗。“会员卡实际上就是一种销售的策略,也就是虚高价格,然后以会员卡的方式对客户打折,让客户认为得到实惠。”通过此种手段,不少老年人都上当受骗。
2017年5月5日,被害人刘某等人向公安机关报案,同年6月,28名犯罪嫌疑人相继被抓获。
据承办检察官分析,此类犯罪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,究其原因:一是老年人知识结构陈旧、信息渠道单一,而涉老诈骗犯罪却日趋专业化、职业化,老年人辨别难度加大;二是部分老年人平日缺少子女关怀,生活方式单一寂寞,对陌生人的嘘寒问暖放松了警惕;三是老年人普遍存在部分老年疾病,急于求医的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;四是老年人对养生颇为注重,成为骗子买卖“健康”的主要市场;五是老年人贪便宜与从众心理较重,容易受价格诱惑、消费返利、会员打折等因素影响,陷入诈骗陷阱。
为此,承办检察官提醒人们,尤其是老年人群体:就医要到正规医疗机构。购买保健品时,要仔细辨别批号,认准“蓝帽子”标记,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书,必要时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真伪。不要听信电话推销的一面之词,买保健品前最好与家人商量,切勿因礼品派送等活动冲动消费。购买保健品时,及时索要发票等凭证,并妥善保管,以便日后维权。(李立峰 奉检宣)
本网的所有图片,文字,视频等信息部分来自互联网,其文章只代表原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,本网会尽快删除,如是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推荐阅读
- 2017-06-22刘洪滨代言假药月销售额近百万元...
- 2017-08-07兄妹组团假药卖30省市 行骗7个月仅...
- 2017-09-21儿子"前赴"父母"后继" 团伙制售假...
- 2017-10-23网上低价购假药 非法牟利被批捕...
- 2017-11-23特大微整形假药案告破 假冒美容针...
- 2018-10-11“免费”背后有诈骗陷阱:团伙冒充...
- 2017-12-21男子伪装成功人士网聊大龄女性 一...